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GPT吉卜力風暴延燒!為何原創宮崎駿堅持手繪 5大原因曝

生活中心/王文承報導

宮崎駿直言,絕不會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任何AI技術。(圖/翻攝自IG)

▲宮崎駿直言,絕不會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任何AI技術。(圖/翻攝自IG)

在當今AI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近日引發全球熱議的「ChatGPT吉卜力風格圖像」,讓始終堅持手繪創作的動畫大師宮崎駿曾怒批,AI生成藝術是對創作者的羞辱,更抹殺了創作者的辛勤付出,甚至他直言,絕不會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任何AI技術。

1.堅持手繪的宮崎駿

根據《GQ》報導,宮崎駿始終堅信「繪畫在紙上是動畫的基本」,這份堅持塑造了他獨特的創作軌跡。雖然在製作《魔法公主》時,曾短暫採用電腦繪圖填色技術輔助製作,但到了《崖上的波妞》時期,他毅然決然解散電腦動畫部門,全面回歸傳統手繪工法。這種對傳統動畫藝術的堅持,最終讓《神隱少女》不僅成為奧斯卡歷史上唯一獲獎的日本動畫,更創下另一項紀錄,至今仍是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項中,唯一一部完全以手繪方式完成的得獎作品。

製作魔法公主時,曾短暫採用電腦繪圖填色技術輔助。(圖/翻攝自吉卜力工作室官網)

▲製作魔法公主時,曾短暫採用電腦繪圖填色技術輔助。(圖/翻攝自吉卜力工作室官網)

神隱少女成為奧斯卡歷史上唯一獲獎的日本動畫。(圖/甲上提供)

▲神隱少女成為奧斯卡歷史上唯一獲獎的日本動畫。(圖/甲上提供)

2.工作狂、要求極高的導演

作為完美主義者,宮崎駿在吉卜力工作室身兼編劇與導演雙重角色。他對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曾要求團隊每日工作14小時,親自審閱每一頁動畫稿,對遲到早退零容忍。這種工作狂性格也影響了他的家庭生活,長子宮崎吾朗直言,他是「100分的導演,但是個0分的爸爸」,兩個兒子雖都走上藝術道路,卻與父親保持著疏離的關係。

3.前輩與後輩的較量 大師成就出另一位大師

宮崎駿能夠成為動畫界的一代宗師,背後仰賴三位重要夥伴的鼎力相助,音樂大師久石讓、動畫導演高畑勲,以及製作人鈴木敏夫。這三人與宮崎駿組成了被譽為「吉卜力鐵三角」的黃金組合。

久石讓的音樂無疑是宮崎駿動畫的靈魂所在。自1984年《風之谷》到2013年《風起》為止,近30年間久石讓為吉卜力創作的配樂,已成為觀眾記憶宮崎駿作品的重要印記。這些悠揚的旋律不僅完美襯託動畫氛圍,更昇華了故事的感染力。

風之谷配樂成為觀眾記憶宮崎駿作品的重要印記。(圖/甲上提供)

▲風之谷配樂成為觀眾記憶宮崎駿作品的重要印記。(圖/甲上提供)

宮崎駿與高畑勲的關係耐人尋味。作為後輩的宮崎駿受到高畑勲的賞識與提攜,兩人從戰友逐漸發展成,合作又競爭的關係。1988年《龍貓》與《螢火蟲之墓》同日上映,恰似預示了兩位大師,此後55年創作生涯的微妙互動,《龍貓》的票房成功與《螢火蟲之墓》的藝術深度,展現了兩種不同的創作路徑。

1988年《龍貓》與《螢火蟲之墓》同日上映。(圖/甲上提供)

▲▼1988年《龍貓》與《螢火蟲之墓》同日上映。(圖/甲上提供)

1988年《龍貓》與《螢火蟲之墓》同日上映。(圖/甲上提供)

而從動畫記者轉型的鈴木敏夫,則成為平衡兩位天才導演的關鍵角色。作為吉卜力的靈魂製作人,他總能精準掌握作品本質,甚至直言:「宮崎駿的每部作品,最終都是想做給高畑勲看的。」這句話說破宮崎駿對這位前輩的敬重、較勁的複雜情感。鈴木敏夫的商業眼光與藝術判斷,讓吉卜力在保持創作純粹性的同時,也能獲得商業成功。

4.天馬行空的幻想 仍能掌握觀眾的接受度

鈴木敏夫認為,宮崎駿動畫之所以能跨越文化隔閡、獲得全球觀眾共鳴,關鍵在於導演獨特的「天才親和力」。他能在奇幻誇張的情節與角色形象創作中,仍能精準掌握觀眾的情感接受度,且創造出既超現實又令人信服的動畫世界。

5.一生獻給動畫

現年超過80歲的宮崎駿,已七度宣布退休又復出,最近一次是2013年《風起》後,僅隔三年就帶著《蒼鷺與少年》回歸。鈴木敏夫認為宮崎駿,「這輩子到最後一刻應該都還是在畫分鏡表」之外,而宮崎駿本人也認為「自己應該是會製作動畫的過程中死去」。這種至死不渝的創作熱情,正是宮崎駿留給世界最動人的職人精神。

宮崎駿宣布退休後,又帶著蒼鷺與少年復出。(圖/甲上提供)

▲宮崎駿宣布退休後,又帶著蒼鷺與少年復出。(圖/甲上提供)

#宮崎駿

【#直播中LIVE】2025台灣祭 血肉果汁機.芒果醬Mango Jump.南西肯恩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