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TWANT

▲親爸送兒進精神病院,長達17年不願接出。(圖/翻攝自微博)
今年春節,大陸重慶1間精神病院裡,51歲的唐陽用MP4反覆播放著《刺激1995》,螢幕的光映在他蒼白的臉上,像極了電影中渴望自由的安迪。百米之外的成都,81歲的唐敘謹獨自坐在堆滿病歷的客廳,反覆摩挲著泛黃的《精神衛生法》。這對父子,1個被困在病房的「文明鐵籠」,1個困在監護權的「道德枷鎖」中。
綜合陸媒報導,唐陽2008年被父親以「參加婚宴」為由騙至醫院,自此再未踏出大門。院方多次認定他「臨床治癒」,但父親始終拒絕接回,理由直指痛點「誰敢保證他出來不傷人?」這場拉鋸戰中,法律成了最矛盾的裁判。大陸《民法典》強調「尊重被監護人意願」,《精神衛生法》卻將出院決定權交給監護人。
父親唐敘謹的固執,藏著更深層的恐懼,他記得兒子發病時砸碎的花瓶、深夜的威脅,甚至將自行車撞出10幾米的暴力瞬間。唐陽則堅稱,自己已經道歉,且精神疾病已痊癒,渴望回歸社會。這種撕裂,恰如學者筆下的「監護權困境」,意即當親情異化為控制,法律反而成了禁錮的工具。
唐陽的病房生活,折射出精神衛生體系的深層裂縫,他每天7點起床、放風、玩MP4,每週僅有1小時通話自由。院方坦言,「我們不是監獄,但患者出院需社會接得住。」數據顯示,大陸約1億名精神疾病患者中,類似「臨床治癒卻無法出院」的案例並不少見。
據了解,對岸於2023年修法建議雖提及「被精神病」問題,但社區康復資源匱乏、家屬信任缺失,仍讓出院成為「空中樓閣」。更值得深思的是「監護真空」,唐陽的母親去世後,弟弟唐昭遠走他鄉,父親沉迷炒股,連每月1萬元治療費都拒絕支付。當家庭紐帶斷裂,社會支持卻未能補位。
然而,這場困局並非無解,例如重慶某社區嘗試將棋牌室改造為康復中心,讓患者通過燒水、打掃重拾價值感。對此,專家建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讓醫療判斷、患者意願、監護人擔憂形成制衡,同時完善社區托底服務,避免家屬因「接不住」而選擇「不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