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鏡週刊

綽號發哥、今年43歲的台灣人陳先生目睹了地震發生時的恐慌潮。他指著曼谷市中心阿索克(Asok)區天橋的一句標語「曼谷是宜居城市」,說:「泰國適合來旅遊、花錢,但不適合來投資買房和生活。」
「發生地震這樣的災害,政府機構亂成一團。」發哥說,泰國防災著重火、水,像今年初清邁、清萊發生水災,有應變小組和專業設備(如救生艇),民間組織非常多,動員很快,但是對地震毫無概念,不知如何應對。他回憶,地震發生後,曼谷街頭像末日,人們逃出建物,像羊群般擠在滿路上或躲到橋下,很多人在哭,臉上表情充滿驚恐,交通號誌大亂,馬路上塞滿人車,賣場中還有老人家癱軟,當場嚇死,「泰國政府要加強社會教育如何應對地震,否則就像台灣人也不知如何應對龍捲風。」
泰國房屋過往沒有考量耐震標準,這次地震後,他觀察,屋損情況以建築品質不佳的公寓房型為重災區。「我的同事、朋友們有一半全部搬走,不敢住在公寓,擔心自己的房子會垮掉。」
發哥受友人之託實地勘查、評估災損,發現房柱裂掉、結構嚴重受損。「我比較震驚的是那是5年內新建案,在匯狂區,房型是套房,一房一廳,15樓、不算太高,住戶很多都是華人,他目前希望跟保險公司索賠,但保險可能沒有包含地震災損,因為泰國地震很少。現在也賣不掉,朋友恐怕求助無門。」他壓低聲音說:「那是中國建商蓋的房子。」
他認為未來曼谷房市會受到非常大影響,「會有很多二手房拋售,現在的地震裂痕可能用水泥補一補再出售,就像泡水車,購屋者要很小心。」根據泰國房地產資訊中心,2024年外國人購買泰國公寓,中國人最多,台灣人排名第四,成交量達31.4億泰銖,平均每間成交價格530萬泰銖。但發哥語重心長:「網紅名人來泰買房過慢生活,都是房地產商的噱頭。」
發哥過去在台北市政府當基層公務員7年,發現福利、補助一直縮減,要幹到退休實在毫無優勢。因為喜歡泰國的緩慢生活步調、自學泰文2年,精通聽說讀寫,會在外事警察訊問泰籍逃逸外勞時義務幫忙翻譯,因此考慮到國外發展,2015年乾脆辭掉公務員,隻身來泰,在南部濱海郊區羅勇府幫泰籍華裔的老闆管理金屬零件工廠,員工大半是緬甸人。2019年老闆過世,2020年Covid疫情爆發後工廠賣掉,發哥反而定居在泰國,轉做古董買賣。
發哥說自己定居泰國後,5年沒回台灣了,他很少有機會說中文,一開口說中文,反而帶著泰國腔濃濃鼻音:「我當時在曼谷以外國人身分買公寓,價格很便宜,房地產業者會說服你投資報酬率很高,表面上投入200萬泰銖買房,出租後每個月能賺1萬元租金,但這是理想,還不包括管理、維修的費用。外國人只能買公寓,自住率很低,但出租也賺不到什麼錢,現在房價有價無市,根本脫不了手。」

發哥指著曼谷市中心阿索克(Asok)區天橋的一句標語「曼谷是宜居城市」,說:「泰國適合來旅遊、花錢,但不適合來投資買房和生活。」
發哥認為,房市反應了泰國經濟太依賴中國的後果,像是中國的小老弟。「泰國人普遍對中國的印象很好,甚至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中國對泰國的滲透很深,輿論被控制,例如之前藝人王星赴泰卻被帶到緬甸詐騙園區,這個新聞在泰國網路是看不到的。」
但這次地震,中國建商承建的政府審計部大樓倒塌,引爆了泰人對中國的不信任。「只有這棟樓倒塌,絕對有大問題,網路輿論認為背後有貪污腐敗,開始檢視其他中國建設公司蓋的房子。」
官商勾結、貪污腐敗是地震後我們採訪中頻繁聽到的關鍵詞,但沒有證據顯示貪污存在。發哥有切身體驗:「一直到去年,我都被警察勒索過,我有時騎車貪快,會騎上高架橋,兩個警察把我攔下,一個扮黑臉,一直找我麻煩,把我的安全帽、手機、藍牙耳機全部收走,確定我身上沒有錄音錄影設備後,另一個警察扮白臉,說我是外國人,會幫我處理,暗示問我身上有多少錢?我把2千元現金夾在護照遞給他,他用身體擋住監視器鏡頭,警察查了護照,說:『我知道你住哪裡,你很懂事。』」
這不是單一經驗。發哥說,他還只是個觀光客時,曾因在街上抽菸、丟煙蒂,被警察帶進巡邏點小站並錄影拍攝,被恐嚇若不繳錢無法出境,警察直接查看他皮夾中的現金數量,然後警察雙手食指交叉,比了個「十」,暗示10張1千元鈔票,「我只好給他1萬,他們就跟黑道一樣。這個國家最底層就這樣,你覺得上面的人會怎麼樣?」
發哥目前在有泰籍伴侶,或許是因為這樣,他仍然留在泰國。但最後他說:「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機會,我不一定會來泰國。」
更多鏡週刊報導
【緬甸強震】高樓搖晃後,台人在曼谷反思:泰國房子好輕、蜜月期好短
【緬甸強震】地震後,泰國房子還能買? 15年前來泰投資台人:看好未來
【老禪師與小武僧1】林懷民指導馬戲團演員 推出《幾米男孩的100次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