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湘芸、王翊軒/台北、桃園報導
台灣漁業發達,但過度捕撈成為一大隱患,加上傳統魚翅羹深受饕客喜愛,讓台灣被國際保育團體,貼上鯊魚墳場的標籤。知情人士更透露南部還有不肖業者,捕撈鯨豚在私下拿給餐廳販售,而會造成這樣的漏洞,就是因為人力不足。根據漁業署統計,2023年許可的遠洋漁船高達1000艘,但卸魚檢查員僅有29人導致港口的低檢查率。

▲過度捕撈讓台灣被國際保育團體,貼上鯊魚墳場的標籤。
漁船船長:「如果牠生出來應該是大概在兩個禮拜以內吧!因為牠這個還沒收。」
籃子裡裝著剛捕撈到的雙髻鯊,是台灣不少饕客的盤中飧,但卻是大西洋海域禁捕的保育類動物。
大批漁獲往外傾洩,鯊魚數量多,佔了碼頭大約7成,保育與漁業的衝突通常都是回到岸上才正式開始。
知情人士:「海豚什麼那也不能賣啊!南部那邊可能抓到,會給餐廳賣啊!給比較特別的餐廳,那種比較不放在檯面上,一般都不能標榜說有賣那種東西。」

▲近3年禁捕鯊魚違反利用的高達78件,裁罰近8000萬。
利字當頭,漁民為了錢不惜違法。根據漁業署統計,近3年光禁捕鯊魚違反利用的高達78件,裁罰近8000萬。
桃園漁會總幹事陳義成:「人力的關係,沒有辦法每條船都檢查,所以才有一些不符合規定的魚種大小帶回漁港。」

▲漁業署最新統計,遠洋漁船卸魚檢查員僅有29人。
人力不足就連海巡幫忙,都難以一一揪出非法捕撈的漁獲,一艘漁船卸貨時需要3名檢查員在場。但漁業署最新統計,2023年漁業署許可的遠洋漁船就有1033艘,卸魚檢查員僅有29人,比例懸殊。
魚販:「(姐姐這個是不是可做魚翅啊)對啊!這是高級的欸!」
港口的低檢查率難以禁止違法捕撈鯨、豚、鯊魚,也讓台灣始終被國際保育團體貼上「鯊魚墳場」的惡名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