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兩岸貨貿談判昨(21)日起一連3日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會議,經濟部國貿局長楊珍妮透露,海關程序、原產地規則、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SPS)等章節已有共識,細節部分仍待修訂,但市場開放、特殊原產地等部分則有「很大、一些」歧見,仍須再行協調。楊珍妮補充,盼望能達到年底前有重大進展的目標。
第12輪兩岸貨貿談判昨(21)日登場,首日談論議題包含海關程序、SPS、雙方市場開放情形、特殊原產地規定等,楊珍妮接受媒體電訪時表示,協議中與海關程序、SPS有關部分雙方已有共識,未來除了海關電子訊息交換系統,為加速快遞貨物通關程序,雙方協議48小時內放行,我方也爭取到稅則預審制度,讓廠商能先行向中方申請預審,減少卡關機會。

▲昨日開始進行連3日的貨貿談判,目前海關、SPS有共識。(圖/攝影者MacDX1, Flickr CC License)
楊珍妮指出,SPS方面,也會選擇重點港埠公布進口相關程序及作業時間,另外,台灣農產品外銷中國常遭海關「擋關」,海關章節內加速通關、告知通關時間等規則,對台灣食品和農產品外銷有利,在FTA協定中較為罕見,算是「兩岸特色」特殊安排。
楊珍妮坦承,特殊原產地證明牽涉到面板、汽車、工具機、石化等4大產業,未來產品在當地加工程度與降稅之比例仍有爭議,須與市場開放的降稅產品共同討論,雙方意見分歧仍待商討,恐影響談判時間。由於此次是馬習會後的首次談判,楊珍妮表示,過程中並未談及馬習會,但她認為,先前多次談判已逐漸有共識,雙方均盼能在年底前有重大進展。
https://www.facebook.com/set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