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荏傑/網路溫度計
延續上一篇,新聞媒體面對網路時代的挑戰,產業價值鏈、商業模式、從業人員專業接二連三的崩毀並被迫改變,新聞媒體品牌由光鮮亮麗逐漸轉化為遺產並以之博取一線生機,除了前述的結構面外,在網路與社群時代,新聞內容與介面又有怎樣的改變,該如何才能殺出一條血路?
在聚合商與網路平台如 Google、Facebook 紛紛開發自己的廣告服務吸取收益時,新聞媒體原來可以賺到的預算少了,但這些網路平台並沒有就此打住,反而進一步開發其他音樂、新聞等各種內容串流服務,並讓使用者可以透過上傳、直播來自行產製內容,讓原來僅僅是平台聚集人潮的特性,硬生生多了內容產製的能力,讓平台對媒體商的依賴下降,更創造了新的網路服務平台,不只是資訊匯集,更是產製中心,這樣的網路服務特性,也帶來了更多對傳統媒體的衝擊。
人人都能做新聞當主播
除了公民記者與新聞行之有年,許多國際電視台都有在地的公民記者協助提供內容,但無論是平台、聚合商還是使用者,隨著行動裝置與網路的普及,大至Neflix、HBO也從廣播平台轉而產製自行內容(如《諾曼第大空降》、《黑鏡》、《紙牌屋》、《福爾摩斯》、《年輕的教宗》、《新聞直播室》等)小至使用者在有了Youtuber後更在直播平台當起網紅直播主,新聞的定義會不會改變不知道,但產製的流程以及來源有了根本變化是肯定的。
新聞格式與內容不再只是文字與影音
從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直到手機、網頁、互動、影音,單一內容格式無法通吃通用,配合設備的響應式設計已是基本,更需要更多互動與視覺設計來讓讀者接受,infographic在視覺化的時代大為流行。
新聞媒介設備多元
承上述提及的內容多元,相對應的便是各式的軟硬體閱讀介面以及一人多螢多機的使用情形開始出現,Apple甚至將OSX Sierra與iOS的Siri整合在一起,如何讓使用者在各個平台、機器上面有整體的體驗會是關鍵的產品服務發展方向。
網路與社群服務、行動裝置的普及徹底改變了媒體這高度中心化與資本化的產業,也透過網路效應將其徹底重塑,過往的廣告模式不再吸引人,《紐約時報》執行長 Mark Thompson 認為「廣告已死,內容才是王道。」必須撇除惱人的廣告,並嘗試多方的商務模式才有機會存活,但《紐時》也的確是目前唯一透過內容營利成功轉型的大型媒體,從大家熟習的《壹傳媒》、《衛報》的裁員縮編,就可知道嶄新的商業模式還需要摸索,嶄新的新聞專業需要建立,嶄新的新聞從業人員條件也需要定義,就如同 Marshall McLuha 所言:
「新媒體永遠不會只是舊媒體的擴充,也不會放著舊媒體不管。它會不斷壓迫舊媒體,直到它為舊媒體找到新的型態與定位。」– 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會怎麼轉變,我們繼續看下去。
參考資料:Reuters Digital News Report 2016
網路與社群服務、行動裝置的普及使媒體生態改變,「內容為王」的商業模式還能否適用,還有待摸索。
精采圖文詳見:形式、設備多元化,新媒體時代該如何殺出血路?
【更多精采報導,請上《大數聚官網:http://group.dailyview.tw》;《大數聚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dailyview.tw》;《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官網:http://dailyview.tw》;《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粉絲團www.facebook.com/DailyView.tw》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作者:楊荏傑,管理學博士,直率、善良、愛笑,從艋舺長大讀到建中台大,一路從哲學、國際關係、科技管理跨領域念到社群行銷;曾負責澳洲最大廣播級影音系統,亦曾負責全台最大居家照顧管理系統,客戶從數人的新創、數十人的NPO乃至數百人的電視公司。曾創業被投資千萬也曾經歷失敗。創設博雅青年講堂,曾獲選 TNL 未來大人物、校園傑出青年、玉山科技論壇講者、聯合報願景論壇講者、Tedx講者、AIESEC青影響力論壇講者等。現為 Mentor、獨立顧問、系統開發顧問、講師、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