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郁棋/綜合報導
如果你是科技癡、科技狂,肯定也發現了一件事:現在幾乎所有的軟體公司,都在發展「人工智慧」:Google、Facebook、Apple、百度、騰訊...。美國白宮官方在10月份發佈了一篇《國家人工智慧研究開發戰略計劃》的報告,內容更罕見的提出警告:「美國在人工智慧的論文數量、論文影響力上,已經不再是世界的領頭羊。」
▲美國白宮發佈的人工智慧戰略報告。(圖/Whitehouse)
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大爆發
從白宮提出的報告圖表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論文數量,大約在2013年的時候跟美國出現了死亡交叉;在2012年以前,中國與日本、德國、新加坡、南韓在這個領域上的研究是差不多的,只有美國從2008年開始就遙遙領先。
然而,中國在2012年以後,關於「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機器學習的一環)以及「深層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work)的論文數量就呈現迅速成長的態勢,直接擺脫了日本、德國、新加坡等國家,暫居第二。到了2013年,論文數量更是以「井噴」的方式快速增加,美國很快的被超越。可怕的是,中國在超越美國後,成長幅度依舊是世界第一。
▲中國在「深度學習」、「深層神經網路」的論文數量,超越美國。(圖/Whitehouse)
或許有人會說:「論文數量多,不代表質量好。」白宮同樣也有考慮到這個情況,於是他們在圖表中加入了第二個觀察維度:論文至少被其他人引用一次的數量。
當然,論文被「引用」的數量,依舊無法直接證明論文的質量如何,但是它對於論文的「影響力」是具有指標性意義的:論文被大量引用,意味著研究成果的能見度較高,亦暗指該論文獲得了同儕之間的認同,顯示該論文在品質上具有一定水準。
在「被引用至少一次」的論文數量上,中國依舊超越了美國,這也讓人必須特別重視這個現象: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上,按照這樣發展下去,很可能成為全世界的領頭羊。而人工智慧,被多方面認為會是人類科技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
▲在「論文至少被引用一次」的數量上,中國依舊是第一名。(圖/Whitehouse)
人工智慧研究的三個階段
在白宮的這份報告中,提到了人工智慧發展以來,經歷過的三個階段:
一、「如果是這樣,那就這樣做」的規則時期
在大約1980年代的時候,人工智慧還很青澀,解決的問題都還停留在「if-then」階段,一切都依照人類給定的規則在進行。換句話說,這時候的人工智慧,只能做「你規定好」的事情,並不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無法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
▲AlphaGo開發者黃士傑。(圖/記者黃郁棋攝)
二、機器學習時期
嚴格來說,從2000年到2016年,都屬於第二階段「機器學習時期」。在這個階段,「辨識」(Recognition)出現了很大的突破,無論是文字的辨識、圖片的辨識,還是聲音語言的辨識,都變得相當準確。另外,在各國語言的「翻譯」上,也開始藉由機器學習的技術進化很多。
事實上,在「人工智慧擊敗人類」這件事情上,曾經出現好幾個里程碑,包括:西洋棋(1997,深藍)、Trivia(2011,IBM的華生人工智慧)、雅達利(2013,Atari Game,DeepMind)、圖像辨識(2015)、演講辨識(2015)、圍棋(2016,AlphaGo)。
三、機器理解時期
在第二階段中,機器學習其實只能做到「基於大數據的統計、分析、歸納、找出數據中的邏輯」等事情,還沒辦法辦到讓機器真正「理解」人類想表達什麼。白宮的報告推測,現在(2016年)已經是「第三時期」的起點,工程師將可以構築出一個「解釋模型」,機器將能「理解」現實世界發生的各種現象,並且以自然語言與人類溝通。如此一來,機器能夠做到的事情,將會變得非常多、非常廣。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圖/Google提供)
事實上,Google台灣的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在「Google十年好時光」活動的記者會上,也有提到這個趨勢,並且明確的指出台灣在未來這一波「人工智慧革命」中所佔有的優勢地位:
「台灣有一個絕佳的機會,因為下一代的這些新的科技,『軟硬』沒有擺在一起做是不行的,這是一個機會。」
「更重要的是,一個專門為AI設計的、為語音辨識設計的,為電腦圖像設計的,甚至有一天對理解、語義分析設計的(處理器)。也許Google現在叫它『TPU』,TensorFlow的PU(編按:TensorFlow是Google的開源機器學習系統),我不知道,也許有一天叫『AI的PU』也有可能(笑)。這些東西如果去年在看的時候,就覺得沒有那麼的清楚,那今年再看就覺得它速度很快。」
這波「人工智慧浪潮」,全世界都相當重視,連白宮都針對它做出戰略報告。究竟未來的人工智慧大戰,除了現在發展最快的中國、一直以來沒有弱過的美國外,台灣能不能提前找到自身的戰略價值,卡位佔據一個優勢位置,恐怕會是未來十年的發展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