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獨家/蚵嫂變蚵嬤!本土牡蠣養殖「人力斷層」危機

記者廖宜德、張峻棟/雲林報導

誰知盤中「蚵」?養殖過程繁瑣,蚵農不僅要尋覓蚵場、搭蚵棚還要綁蚵串,期間更要巡視蚵棚、搬移蚵串等勞力活,1年有2次盛產期;但細究從事這一行的人力,老化問題嚴重加上薪資過低,面對沒年輕人接手的困境。

牡蠣汆燙後,與打好的蛋漿、青蔥結合,倒進熱鍋煎1盤青蔥蚵蛋,又或者像蚵仔煎這樣的國民小吃都是牡蠣最貼近饕客日常的作法。但要回溯牡蠣的養殖過程,蚵農可說是歷經千辛萬苦。利索快手,將蚵殼串進線裡,放眼看去全都是老人工。

養殖從業人員:「對啦,這是誰要綁這個啦,以前1串才20元。」

記者:「20元而已喔?」

養殖從業人員vs.記者:「10條50元,(50元而已喔?)你不知道喔。」

午後的台西小村莊銀髮族躲進遮陽的帳篷裡,投入綁蚵串作業。1串10條線,要串滿160個到180個不等的蚵殼,還要算好蚵殼間距,串好了才賺45到50元左右。不只綁蚵串辛苦,蚵農養蚵得物色養殖場地、搭蚵架,還得一邊張羅綁蚵串前置作業;養殖後,還要隨時巡視蚵田,挪移蚵串到適合養殖的場地,慢慢地等待1年2次盛產。養殖困境多,國產蚵仔正處於消逝危機。

民眾:「看整個村莊,(哪裡?)你沒看到整個村莊,大家都老人在綁。」

海上養蚵、陸上串蚵殼或者剝生蚵。

養殖從業人員:「(1天可賺1000元嗎?)有啦,1000元要很肥很大。」

江蕙《青蚵仔嫂》:「人人叫阮是青蚵仔嫂。」

《青蚵嫂》是時代的角色標籤,無奈時間變遷,投入養殖牡蠣產業的人力當年是「青蚵嫂」,現在變成「青蚵嬤」,人口老化與低薪,導致產業接棒氛圍讓人興致缺缺,蚵農也只能無能為力。

三立新聞台 加入 @setn 好友 #三立獨家 Exclusive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