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台商不忽悠
最近常看到一則新聞,其實也不太算是新聞了,因為,這種類似的報導,已經出現過很多次了,那就是有關大陸到台灣挖角的新聞,記者以「五倍薪資挖角」的聳動標題,希望吸引讀者或觀眾注意!
其實,經濟環境中人才競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過去的美、日、歐洲的企業,也曾吸引的大量台灣的優秀人才離鄉背井或擠破頭的希望能進去工作,但過去我們卻從沒像今天一樣的緊張或大肆的報導,而最近的一次人才競爭,說實話也是發生在兩岸之間,只不過當時用高薪或遷廠方式把台灣人才挖走的人,就是台灣自己的企業,嚴格說來,在十幾年前,只要你願意到大陸派駐,兩倍薪資不過是一般行情,而如果考慮人民幣與台幣匯兌的因素以及當時兩岸的生活水平考慮進去,還原以後的實際薪資差距,何止是五倍而已,但當時仍有許多人以家庭因素或適應不良或生活環境不佳為由,並不為所動,而今,台灣憂心人才被大陸挖角,而現在也有台灣人才認真考慮到大陸,甚至投身陸資公司工作,絕非單單只是因為薪資的差距所做的選擇,我想大家對於未來的徬徨,包括台灣經濟的未來,以及大陸快速發展的威脅,或許才是這些真正的考慮,否則,難道現在這些人就沒有家庭因素的問題?沒有適應不良的問題?沒有環境不佳(確實比十年前進步,但多數的台灣人還是覺得台灣的生活環境比較宜居)的問題?
毫無方向的政策
面對現今台灣經濟困境,政府的政策當然要負最大的責任,而這個最大責任的弊端就在於政府的經濟發展與產業政策,幾乎都被部分大企業所左右,這些大企業在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上,確有其貢獻,但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也應該會有不同產業的出現,經濟學上的三級產業,應該各有其不同階段的角色與比重,但當台灣在二級產業高峰,應該開始轉型跨入三級產業的過程中,一則由於台灣當時二級產業的如日中天,再者,大陸以廉價勞動與土地資源為誘因,讓台灣製造業因西進而出現了「續命」的錯覺,而在同時的三級產業發展之初,則由於台灣先天上消費基數太小,本就無法支撐自身服務業經濟發展所需的動能,西進連帶所牽動的台灣消費主力的外移,恰恰更擴大了原已經不足的消費基數的缺口,兩相影響下,台灣的經濟出現的一種窒息的現象。
而最令人覺得扼腕的是,台灣早期到大陸發展的企業,不論現在經營情況如何?於今,在面對大陸廉價勞動力及土地資源高漲的情況下,開始藉政府急於改善兩岸關係的大前提下,再一次轉進台灣,而急於建功立績的行政單位,兩相一拍即合,於是我們聽到了「鮭魚返鄉」的計畫,別忘了鮭魚逆流溯溪而上,為的是延續新生命,但部分鮭魚返鄉的企業,目標為的只是再一次的再次「續命」?延續的是自己企業的發展,考慮的卻不是台灣真正需要的企業發展?至於,鮭魚返鄉的效益究竟有多少?很顯然地,政府的數據絕對經不起檢驗,否則,何以台灣還會沈淪在22K(對22K,我也認為過於誇大)爭論的泥沼討論中呢?
(本文未完,按此繼續看【中篇】)